湖南产粮第一县的新“履”历当年读到这段内容时,观潮君的脑海里就不由得燃起了一个想法,这个渔夫肯定不是光着脚走这么远,一定穿了一双鞋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桃源县运动制鞋产业链的企业达25家,就业人数近万人,年产量近4000万双,产值达24.37亿元。
董华美出生在桃源县浔阳街道菉萝坪村。1990年,15岁的董华美初中毕业便跟着乡邻,前往东莞的鞋厂打工。
桃源县作为百万人口大县,上世纪90年代,有30万人外出务工,像董华美这样在制鞋行业工作的,就有近10万人。
而在桃源县,像董华美这样从南方鞋厂飞回来的“孔雀”不止一只,他们或返乡创业,或返乡就业,点燃了常德制鞋产业的“火星”。
桃纺是当时湖南唯一一家集纺织、印染、服装于一体的全能型纺织企业,鼎盛时工人有8000多人米博体育。
上世纪50年代起,鞋业从日本向中国转移,后来从向东莞转移,随后,沿海地区的鞋业开始崛起。
就在上周的12月19日,在福建泉州举行的桃源县运动制鞋产业专场招商推介会上,必迈运动用品产业园等5个产业项目、无忧传媒等6个品牌营运项目现场签约。
从2011年龙行天下运动用品项目投资3亿元落户开始,桃源以商招商、串“珠”成“链”,经过10多年发展,形成以龙行天下、嘉泰鞋业、匹克体育为龙头,以李宁、匹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为引领的运动制鞋产业集群。
“在制鞋行业深耕多年,我能深切感受到如今桃源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。”派燃烧供应链负责人刘学军告诉观潮君。
桃源县制鞋产业的发展,本质上仍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培育的课题,这也是各地面临的一道共答题。
桃源县是湖南产粮界的“榜一大哥”,至少近5年,桃源县都稳居湖南产粮“第一县”。(详情可点击文章《谁是湖南“产粮一哥”》)
“产粮一哥”正致力于跨界成为湖南的“制鞋大哥”,实现多元发展,农业大县不能仅靠农业强县的思路,值得赞赏。
县域经济不大不强是不少地方的共同痛点,追求“高技术、高科技”固然很好,但难度更高,却未必“合脚”。
发展县域经济是为了能让县域兴盛,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。老百姓的钱包是不是真的更鼓了,县域的人口是不是真的更多了,或许才是衡量县域发展成色的根本性参数。
制鞋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对桃源来说很“合脚”。而能够解决家门口就业这一条,让人留下来,就解决了县域振兴中的许多问题。
今年11月召开的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就强调,“不好高骛远,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,着力构建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旅则旅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”。
适合什么就干什么,产业从来不是无垠之水、不是空中楼阁,只有地方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,产业才能走得稳、走得快、走得远。
桃源有纺织业的基因,是人口大县,劳动力资源丰富,又有大量返乡的制鞋产业工人。这时候,正好赶上产业转移,有人带头创业,星星之火自然能成燎原之势。
产业发轫于自然生长,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外力扶持。这个阶段,地方政府如何抓住资源红利,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很重要。
而政府部门要做的事,就是整合现有资源、挖掘潜力资源、引入外部资源,再进行优化配置,将其导入最需要的节点。
▲桃源县制鞋企业生产的一款运动跑鞋。(图源:桃源县融媒体中心)但必须提醒的是,泉州鞋产业也是一步一个脚印、几十年如一日闯出来的。差距虽然摆在面前,但一座高山能带给我们的,不仅有“仰视的敬畏”,作为登山者,更要去寻找“前辈”们留下的路标,总结他们攀登的轨迹,让自己尽量少走弯路,节省体力,提高攀登效率。以期,能攀得更快。